现在影视作品通过不同的区别走进我们的眼前,不光是电影和电视剧,现在流行短视频,所以我们对字幕的翻译变的更加的频繁。
字幕与翻译作品其实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看完一行字幕,没法去回味,或者联系上下文。现在有些字幕会让人跳戏,这也许跟当下人的心态有关。
新世纪草根字幕组组织的大规模的影视翻译,与鸠摩罗什、玄奘对佛经的翻译、近代林琴南与严复等人对西方文化思想的翻译和八十年代各大出版社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翻译,并列为改变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四次大规模翻译。
所以翻译出一份好字幕到底有多难?真的很难。但即便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天赋,仍然不代表他或她能产出完美的作品。因为无论道行如何,字幕翻译永远需要面对这三个问题:
1.是应该言简意赅还是完美地呈现原文重现?
所有的翻译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直译还是意译的选择。对于字幕组成员来说,这个选择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一是当碰到台词往往一口气念不完的“话唠剧”时,到底是应该尽量还原它的真相,还是概括大意让观众第一时间明白这个神经病在说什么?在近几年的热门剧里,《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 应该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你有这份心,可以去比较一下伊甸园字幕组和 TLF 字幕组的版本,应该就可以体会到这真是一件不好说的事;
二是当碰到一些直译也能说得通,但意译也不会偏差太大的情况时,该怎么办?这在处理一些英文常见表达时会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既可以翻成“不能同意更多”,也可以翻成“我太同意你了”,你会倾向于哪一个呢?
2.加注释的尺度在哪里?
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字幕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字幕都单纯只是安静的辅助者。但在民间字幕组兴起之后,字幕本身开始有了“教育功用”。在夸赞一个字幕组的作品靠谱时,经常会被提到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很详细的注释;但同时也有另一些观众会有类似的抱怨:“动不动就看到半屏幕都是字,烦不烦啊!”——毕竟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我不需要的信息”这个东西。
所以加注释的尺度在哪里?当一句话中出现了一个英美名人,需不需要总是注释出他或她是歌手还是演员以及其代表作?当出现了一个文学引用时,是否永远需要注释“这里语出 XXX”?当翻译字幕的人意识到这个情节是在影射近期某热点事件但台词中却没有提到时,
加注释这件事,一方面的确是字幕组想对观众更负责,另一方面却也是因为有强烈的掉书袋子诉求。从对加注释的执念程度,也能些许看出些字幕制作人员的自负程度。
当然,专业的字幕翻译者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坚守传统的原则是可以理解的。草根的字幕组就可以发挥翻译的多样性,甚至带着解说和点评色彩。这也许就跟有的读者看《红楼梦》喜欢看脂批一样,他们会觉得脂批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它会剧透。严锋觉得这个文化转向很有意思,无论如何,我们不急着去下一个判断,但我们也要看到字幕组的意义所在。
3.是否需要“接地气”?
“接地气”这事儿,适度是好,过犹不及。这还真不好控制,有的翻译者喜欢老搁着别人原话不翻译,硬要塞进自己编的笑话,这就让人反感了。我想大概一句原话原意超过一半的人不能理解的话,可以考虑“接地气”翻译。另外上面提到的时效性,个人认为不是问题重点,如果原文中提到的事件本来就是件隔年大家都会遗忘的那种,就算美国人看十年前的剧集也会碰到许多已经遗忘的,那换成国内同类型事件跟这所谓“时效性”没半点影响。
不过另一方面,说哗众取宠或许有些过,但接地气和“夹带私货”的界限的确很模糊。更重要的是,接地气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找类比的过程。但以中英、中美文化的差距之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涉及文化用典时,在中文里是很难找到完全的对应物的。这就让接地气的分寸把握成为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成都智信卓越翻译公司是专业小语种翻译公司·智信卓越语言科技总部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在北京、广州设有客户中心。我们专心提供小语种翻译一揽子解决方案,协助涉外企业解决一切和语言相关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性价比的母语翻译服务。
我们以纽约、巴黎、柏林、东京、首尔、新德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国际一线城市的翻译人才为核心,集结了以专业技术翻译为特色的多语种翻译人员数千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平台整合,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翻译流程,实现了对翻译项目的专业策划和精确完成。
我们的宗旨是:协助涉外企业打破语言隔阂,促进语言服务行业内部交流,实现翻译资源共享,共创经济价值与竞争优势,携手共赢!
字幕翻译